什么是乡村振兴最“稀缺”的资源?
对于这个问题,可能有无数答案,每个地方、每个人的回答可能都不一样。
乡立方团队首席战略顾问莫问剑老师基于平时与各地干部与乡村振兴从业者的交流,提出以下看法:
- “最稀缺的当然是产业,没有产业的兴旺,乡村怎么振兴?”
- “最稀缺的是文旅资源。我们这里没有什么大景区,振兴难度很大。”
- “最稀缺的当然是钱,缺少投资,基础设施上不来,公共服务做不了,怎么振兴?”
- “最稀缺的是领头人,现在大家都很懵,不知道路在何方,需要有一个明白人带头干。”
- “最稀缺是一个想干事、能干事的干部队伍,现在基层组织涣散,很难激发群众的积极性。”
- “最稀缺的是招商引资,没有外来的资金与项目,乡村怎么发展?”
- “最稀缺的是群众的信心,得不到大家支持,农村的事很难办。”
- ……
其实,没有标准答案,“一地一策”,我们不能用一个方法来解决所有地方的问题。但这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虽然“万村万面”,但总有一些基本的原则与规律是无法违背的。
前几天在上海,乡立方团队实地考察了某区重金打造的一条乡村振兴示范路。这条路贯穿了五个村,足足有十公里长,路两旁的乡村建筑经过“穿衣戴帽”,整齐统一,确实美观了。配套的绿道、新修建的小景,给人一个感觉,这里就是都市的一个大公园。但当地干部自己都觉得“不对劲”,总觉得“少了点啥”,特意邀请我们实地考察,帮助他们出出主意。
考察完后,很直观产生了几个印象:
- 一是当地不差钱,而且还是花了大价钱;
- 二是基本上是用美化城市的方式美化了乡村;
- 三是除了让农民有更好的休闲场地外,看不出还有啥“振兴”的道道。
说得更直白点——这里确实“少了点啥”。既然位居大上海,理论上不缺资金、不缺人流甚至不缺招商资源,在别的地方觉得是稀缺性的资源,这里可能都不缺。
但事实上,这里正是缺少了乡村振兴最稀缺的资源,才导致了今天这个局面。
①
乡村振兴最稀缺的资源,
是具有未来价值的创新观念!
就拿上海的这个例子来说,事情本身没有毛病,但回过头来想想,围绕着这五个村,将乡村味做足,留下这一带的乡愁和乡韵,而不是大拆大建,是否更有味道?将景观建设的投资,用来扶持当地的农产业,打造几家农产品的品牌工厂,提升溢价能力,是否更有利于老百姓的增收?
上海不缺高楼大厦,不缺公园庭院,缺少的正是浓浓的乡土特色,缺少的是正是在大都市里做新农人的发展机会。如果不这样去做,乡村振兴在上海的落地,是失去了基本支撑点。
上海存在这个问题,中西部地区就更加严重了。在乡村考察,我们总能看到各种大拆大建现象——美丽乡村成了美丽新村,乡村建设取代了乡村振兴。当然,我相信决策者的初心,一定都是为了三农和乡村的高质量发展。只是,缺少对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和模式创新的客观认知,所谓“思路决策出路”,如果一开始思路就是错的,怎么能保证后续的落地效果?
所以,乡村振兴最稀缺的资源恰恰是具有未来价值的创新观念。
②
何谓“未来价值”?
乡村走老路,很难打开新局面,一定要着眼于未来。
- 一是要为乡村产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尤其是农产品,不能停留在一产的层面,需要走三产融合,尤其是科技为二产做赋能,大幅提高其溢价空间。
- 二是要紧盯包括95后、00后在内的新生代消费群体,研究并满足他们到达乡村后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心理,够潮、有趣、好玩,毕竟“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
- 三是要将城市的部分业态向乡村作适当延伸,真正实现“城乡融合”,尤其是乡村的“夜生活”怎么丰富起来,让都市人愿意留下来,愿意多做一些消费,需要我们在顶层设计时就要充分考虑到。
所以说,决策者,尤其是“五级书记”,他的观念很关键。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个决策者、每一项决策,都是“领先的”、“创新的”、“唯一的”,但一些基本观念,我觉得还是需要强调的:
1
先找“魂”
没有找到当地的“魂”之前,啥都不要动。
2
可以建,但不能丢了“乡村味道”
特别是风貌提升、环境整治,要最大程度保留乡村特色。
3
不要担心钱
乡村振兴须遵循“共富”原则,鼓励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政府出一点,企业投一点,不会缺项目,也不会缺资金。
4
不要贪大求全
社会经济发展的底层逻辑已经从“投资驱动”走向“运营驱动”,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乡村招商一定是困难的。但如果不贪大求全,围绕着乡村的小工艺、小手艺、小作坊,还是大有可为的。
5
用好乡贤
如今的环境,不能再寄希望于“外来的和尚”,要倚重“子弟兵”,用好“乡贤”,这是地缘、乡缘、血缘等决定的,只有他们是不离不弃的。
加入VIP,可免费下载全站所有项目的拆解教程